標題
博山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博山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 (2021—2025年)的通知發文機關
博山區政府辦公室
發文字號
博政辦字〔2023〕33號
索引號
113703040042180156/2023-5420216
成文日期
2023-10-23
發文日期
2023-10-24
主題分類
衛生、體育-體育
有效性
有效
博山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博山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
博政辦字〔2023〕33號
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區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博山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已經區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博山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10月23日
(此件公開發布)
博山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
(2021—2025年)
為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加快推進健康博山建設,大力促進全民健身更高水平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健身和健康需求,根據《山東省全民健身條例》《淄博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博山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規定,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實施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提升人民體質健康水平為引領,以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為目標,推動全民健身各項工作更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全民健身的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為奮力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區建設新局面作出貢獻。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區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達到更高水平,人民群眾體育健身更加便利,體育健身成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城鄉居民體質進一步提高,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占全區總人口45%以上,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合格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更加完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6平方米,公共體育設施全面開放,推動符合開放條件的公辦學校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區級全民健身運動會進一步向基層延伸,社區運動會成為開展健身活動的有效載體。每千人公益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達到4個以上。
三、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一)夯實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服務基礎
1.加大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力度。完善健身設施建設布局規劃,增加健身設施有效供給。按照布局合理、層次分明、門類齊全、綜合利用的指導原則,編制和實施我區健身設施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實現全覆蓋,重點建設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社會足球場、多功能運動場、智能化健身器材等健身場地設施,到2025年,進一步完善社區“15分鐘健身圈”,鼓勵有條件的鎮(街道)提檔升級全民健身設施,率先實現“10分鐘健身圈”。按照國家有關標準,推廣公共體育場館平戰兩用改造。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運營和管理。加強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嚴格執行新建居住區公共體育配套設施建設管理制度,鞏固完善體育設施與小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的工作機制。以全域公園城市建設為切入點,在各類公園中植入體育元素和體育健身功能,規劃建設更多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切實補齊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短板。著力打造社區型體育公園、綜合型體育公園、山地體育公園等一批特色品質的體育公園,實現全民健身設施服務由基本民生邁向高品質民生。
2.加強全民健身設施管理維護。加強公共體育場館開放服務監管,推進公共體育場館信息化建設進程,落實公共體育設施向公眾免費或者低收費開放政策,推廣公共體育場館管理服務新模式。加快推進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提高現有場館綜合利用率。鼓勵社會力量承接公共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提高運營效率。通過免費日、發放體育消費券等方式支持商業性體育場館、民建民營體育場館開展公益性開放。建立“區級督查、鎮街自查、群眾反饋、精準整改”工作機制,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規范全民健身設施管理維護。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等全民健身工作數據統計分析利用。
〔牽頭單位:區教育和體育局,責任單位:區發展和改革局、區自然資源局、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區規劃管理辦公室、區水利局、區農業農村局、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各鎮(街道);以下內容均需各鎮(街道)落實,不再一一列出〕
(二)豐富全民健身活動服務內容
1.打造有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的品牌健身賽事。積極舉辦承辦省市級以上高水平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提升辦賽水平,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堅持舉辦每年一屆的全民健身運動會和四年一屆的全區運動會,打造具有區域特色、行業特點、影響力大、可持續性強的品牌賽事。精心組織“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主題系列活動,形成“區級有品牌、鎮級有特色、村級有活動”的全民健身品牌賽事格局。大力發展三大球運動,推動我區手球推廣普及。
2.推廣社區健身活動。打造體育生活化社區,以鎮(街道)、村(社區)為單位,發揮體育社會組織、健身骨干的作用,推進體育健身活動進社區、進樓院、進家庭,組織小型多樣、就近就便的“社區運動會”,引領推動社區體育健身活動普遍化、常態化、多樣化,發揮體育強身健體、愉悅身心、增進交流等功能,助力和諧社區建設。
3.發展特色健身項目。支持三大球、乒乓球、羽毛球、武術、太極拳、健身氣功、空竹、舞龍、門球、象棋、圍棋、馬拉松等傳統體育項目發展,鼓勵擊劍、網球、輪滑、滑板、攀巖、霹靂舞、極限運動等時尚活力運動項目發展。全力推進太極拳、健身氣功村(社區)全覆蓋工程,實現每個村(社區)均有社會體育指導員。鼓勵舉辦喜聞樂見、互動感強、便于參與的網絡賽事活動。
(責任單位:區教育和體育局、區委區直機關工委、團區委、區婦聯、區民政局、區農業農村局、區文化和旅游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提升全民健身組織服務水平
1.健全體育社會組織體系。完善以體育總會為主導的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加大區級體育總會組織建設,鼓勵體育總會向鎮(街道)延伸、各類體育社會組織下沉村(社區),推進基層體育總會規范化建設。大力發展各級各類單項、行業和人群體育協會。鼓勵支持各行業,機關、企事業單位,城市街道,農村社區發展各類群眾性體育社會組織,組建形式多樣的群眾性體育俱樂部、全民健身活動站點、健身團隊。
2.激發體育社會組織活力。深化體育社會組織改革,促進體育社會組織建設法治化、規范化,加強體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增強體育社會組織自治功能。支持體育社會組織舉辦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積極承接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項目、社會公益活動,激發體育社會組織內生發展動力。加大政府購買體育社會組織服務力度,將適合由體育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體育服務事項交由體育社會組織承擔。
3.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規范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指導、等級培訓、保障監督等工作。加強信息化管理,加大培訓力度,提升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技能和水平,積極發揮健身指導作用,擴大社會影響。
4.深化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拓展社會參與平臺,動員社會各界積極投身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鼓勵、引導、幫助社會體育指導員、教師、學生、運動員、教練員、醫務工作者、體育社會組織等具有體育技能與知識的專業人員成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隊伍,參與全民健身線上線下志愿服務,進行健身知識宣傳、健身技能指導、健身設施維護等志愿服務活動。將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打造特色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品牌,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志愿者評價和激勵保障機制,開展“最美全民健身志愿者”選樹等活動。
(牽頭單位:區教育和體育局;責任單位:區委宣傳部、團區委、區民政局、區農業農村局、區行政審批服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完善科學健身指導服務體系。完善區、鎮(街道)、村(社區)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網絡體系,建立完善國民體質健康監測制度,提高城鄉國民體質抽樣檢測比例。組織開展《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測驗活動,落實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制度。實施“全民健身技能入戶工程”,依托傳統、新興媒體向公眾推介健身項目,廣泛宣傳全民健身科普讀物,開展科學健身大講堂活動和健身服務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活動。鼓勵體育優秀運動員等體育專業技術人才參加健身科普活動。鼓勵社會力量積極提供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牽頭單位:區教育和體育局;責任單位:區委區直機關工委、團區委、區婦聯、區科學技術局、區衛生健康局、區融媒體中心)
(五)提高老年人健身服務保障能力。區教育和體育局要將老年人體育工作列為群眾性體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成立區老年人體育協會,定期研究工作開展情況,加強業務指導,解決實際問題。發揮各級老年體育社會組織作用,推廣和普及適合老年人的健身項目。全面落實有關政策規定,為老年人參加體育健身活動提供方便和服務。集聚健康資源,打造符合老年人特點的社區運動健康驛站和區域健身康養綜合體。加大經費投入,為老年人體育事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責任單位:區教育和體育局、區委老干局、區民政局、區財政局、區衛生健康局按照部門職責分工負責)
(六)提升特定人群健身服務水平。發揮黨政機關、群團組織、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基層工會組織作用,組織開展機關運動會、職工運動會等喜聞樂見的健身賽事活動,引導更多干部職工參與健身。完善殘疾人體育訓練和康復設施,辦好殘疾人各類賽事活動,開展殘健融合活動。組織婦女積極參與群眾性健身活動,提高婦女身心健康水平,突出育齡婦女的健康服務,推廣適合育齡婦女鍛煉的健身項目。辦好少數民族體育賽事,推動少數民族體育活動扎實開展。結合鄉村振興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和體育健身賽事活動開展,讓體育紅利惠及農村。(責任單位:區總工會、區委統戰部、區委區直機關工委、區殘聯、區婦聯、區教育和體育局、區農業農村局、區衛生健康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加強全民健身文化建設。大力宣傳全民健身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引領健康生活方式中的獨特作用和重要價值,推動形成全民參與健身的良好社會氛圍。大力推廣全民健身基層典型人物和單位,講好群眾身邊的健身故事。注重體育項目文化打造,挖掘運動項目文化內涵,豐富體育文化表達方式。鼓勵創作體育電影、體育音樂、體育動漫等具有健身內涵、時代特色和文化底蘊的全民健身文化作品。加強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民間體育、民俗體育的保護傳承與創新推廣。支持體育博物館等體育文化載體建設。(牽頭單位:區教育和體育局;責任單位: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和旅游局、區融媒體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統籌推進全民健身協調融合發展
(一)深化體教融合發展,提升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按照《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體發〔2020〕1號)要求,全面推進體教一體化建設,完善政策保障,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推進體育課程改革,開齊開足體育課,以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高中體育專項化為體育課程改革目標和方向,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加強學生體育技能培訓,促進學生提高健身意識,培養終身健身習慣。加強學校體育教師和教練員隊伍建設,開展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設工作。建立健全校內競賽、校際聯賽、選拔性競賽為一體的大中小學體育賽事體系。建立完善學校體育工作評估督導機制,完善體育競賽獎勵制度。鼓勵支持體育社會組織、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參與青少年體育組織建設,開展體育技能培訓,研究制定體育社會組織、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入校園標準和激勵機制。持續推進全區中小學游泳普及活動,積極參加各級“健康夏(冬)令營”活動。(責任單位:區教育和體育局、團區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推動體衛融合發展,構建“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推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建立教育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工作機制,依托岜山集團、源泉長壽山醫養健康園、朱家莊南村等做精醫養旅游產品,積極參與省市級試點工作,推動體衛融合服務機構向基層覆蓋延伸,支持在社區醫療衛生機構中設立科學健身門診。支持醫療機構建設康復科室、開設運動醫學門診,鼓勵融合開展體質檢測與健康體檢,組織開展醫療機構開具運動處方試點,切實推進健康關口前移。加強體衛融合人才隊伍建設,建立體衛融合專家資源庫,支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設置健康管理、運動康復等專業。支持發展疾病預防、健康體檢、健康咨詢、慢病管理、運動康復等體衛融合服務業態,推廣體衛融合發展典型經驗。(牽頭單位:區教育和體育局,責任單位:區衛生健康局)
(三)推動體旅融合發展,滿足群眾多元健身需求。深挖體育旅游潛能,結合文化、旅游、賽事等資源,不斷滿足群眾健身、旅游、休閑等復合需求。加強品牌體育賽事與五陽湖、紅葉柿巖、三水源、岜山集團等旅游景點的有機結合,規劃建設一批體育精品路線和旅游目的地。依托旅游資源發展時尚活力休閑體育項目,培育戶外露營、水上運動、民俗項目、冰雪運動等體育旅游新業態。策劃開展環五陽湖馬拉松、紅葉柿巖夜跑、三水源騎行、原山齊長城徒步、岳陽山登高、中郝峪幽幽谷戶外拓展等體育旅游活動,建設完善相關戶外設施,拓展體育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助力鄉村振興。(牽頭單位:區文化和旅游局、區教育和體育局、區發展和改革局、區自然資源局、區規劃管理辦公室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推進產業融合發展,推進全民健身新業態。加大健身服務業與康養、旅游、醫療、經貿、會展等產業形態的融合力度,推出一批體育特色鮮明、業態多元的體育服務綜合體,促進健身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依托山地、湖水、林草資源,打造健身休閑運動產業帶和健身旅游、競賽表演運動集聚區。支持公共體育場館和學校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擴大開放規模,豐富開放內容,提升服務水平,打造區域全民健身集聚地。探索促進體育消費的創新性舉措,擴大健身消費券發放規模,持續推進體育消費提質擴容。鼓勵健身俱樂部推廣線上線下復合運營模式,增強抗風險能力。規范體育培訓市場,提高體育培訓市場的專業化水平。加強健身、體育培訓等健身服務業的市場監管。(責任單位:區教育和體育局、區發展和改革局、區文化和旅游局、區衛生健康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區行政審批服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推進全民健身數字化發展,實現智慧化健身服務。充分運用“互聯網+體育”模式打造網絡服務平臺,推動全民健身設施、器材智能化升級,到2025年,建設5處以上智能化室外健身路徑。規劃建設“線上線下”全民健身信息化服務平臺,通過專業網站、微信公眾平臺、移動服務終端(APP)等,為群眾獲取體育信息、參加賽事活動、預約健身服務、選購體育用品、加入體育微社區(運動圈)等方面提供在線服務。鼓勵企業設計研發智能化健身設備和器材,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科技創新平臺和科學健身指導平臺建設,促進體育場館提供智慧化健身服務。支持線上和智能體育賽事活動,開展智能健身、云賽事、虛擬運動等新興運動。(牽頭單位:區教育和體育局,責任單位: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區大數據中心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保障。加強黨對全民健身工作的領導,健全完善區全民健身工作聯席會議機制,統籌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定期研究解決全民健身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促進各相關部門單位分工協作,做好全民健身實施計劃的落實工作。深化體育公共服務“放管服”制度改革,強化我區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職能,落實主體責任、完善監管制度。(全民健身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及區直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落實經費保障。加大公共財政對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投入力度,按規定將體育彩票公益金統籌用于全民健身事業,保障全民健身工作經費,支持重點項目建設。拓寬社會資本投入全民健身事業渠道,促進社會資本參加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管理。增加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范圍和數量,鼓勵社會力量承接全民健身設施的運營管理。鼓勵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對全民健身事業提供捐贈和贊助。(責任單位:區財政局、區發展和改革局、區教育和體育局、區稅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統籌用地保障。實施多部門協調聯動,將全民健身發展所需用地納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保障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用地。梳理編制可用于建設健身設施的非體育用地、非體育建筑目錄,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廢棄地、荒地等土地建設全民健身設施。支持通過盤活城市空閑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設用地,支持租賃方式供地、鼓勵復合用地等多種方式,挖掘健身設施存量建設用地潛力,挖潛復合利用的現有各類設施資源。開展健身場地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責任單位:區教育和體育局、區自然資源局、區規劃管理辦公室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優化人才保障。依托高等院校和體育科研機構的專業人才和科研力量,深入推進全民健身智庫建設,開展全民健身理論研究、現狀調查、體質健康促進等研究工作。加強部門協同,暢通培養渠道,推動基層體育管理人員、社會體育指導員、全民健身志愿者提升服務技能。推動競技體育科研成果與全民健身互通共享,引導退役運動員從事全民健身工作。(責任單位:區教育和體育局、區科學技術局、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強化安全保障。堅持防控為先、動態調整,統籌賽事活動與傳染病防控各項工作。加強對體育賽事活動的監管指導,堅持“誰主管誰監管,誰辦賽誰負責”的原則,履行屬地管理原則,強化賽事活動醫療、衛生、食品、交通、安全保衛等相關措施。按照“一評估四方案”要求,對賽事活動進行風險評估,制定賽事活動組織、安全風險防控、應急處置、傳染病防控方案,建立賽事活動熔斷機制。對公共體育設施安全運行加強監管。監督指導游泳、滑雪、潛水、攀巖等高危險性體育項目。加強賽風賽紀和反興奮劑教育。(責任單位:區教育和體育局、區衛生健康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區行政審批服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完善全民健身設施建設、服務保障等標準規范和全民健身統計指標體系。加大全民健身行政執法和監督力度,健全體育賽事活動監管體系,出臺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規范,實施“一賽四案”備案制度。加強計劃實施年度監測,健全考核評價機制,利用好第三方評估和全民健身滿意度調查等評估手段,開展好實施效果總體評估,并將評估結果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各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推進落實。(責任單位:全民健身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及區直相關部門按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掃碼使用手機瀏覽本頁內容